Home 陪著孩子一起學走出課本之外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? 非結構遊戲解放孩子無限可能

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? 非結構遊戲解放孩子無限可能

by Geli

在研究要如何寫這個題目的時候,發現國外在給予家長的一些創造力建議時,與自己平常對小孩的態度大多不同,每看一個建議,內心就響起「天阿,原來是這樣!」的聲音,相當的衝擊,特別是家長在陪伴或引導的心態,覺得需要好好消化吸收,有興趣的家長,不妨看看有沒有跟自己的做法不一樣的地方。

突破限制:家長心態改變和社會觀念的挑戰

最困難的部分還是在家長心態,除了要改變自己成長中根深蒂固觀念,鼓起勇氣帶著感覺有點不太確定,但又想試著改變的心情,卻還要克服旁人的指指點。

就像上次讓小孩爬高,我也在旁邊引導,有長輩就在旁邊說「你這個媽媽這樣不行喔」,想到這樣的指教,內心頓時點燃了怒火,但後來又想想何必生氣,他不知道我這樣做的用意是什麼,旁人的指導笑而不答就好。

我們的成長環境中,常常會有人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,不應該怎麼做,哪些行為有危險那樣不行。如果我們的成長環境大多都被限制在某一個框架內,自然就會缺乏發展更多創意和想象力的機會。

從自已開始:從容許犯錯到對談與互動

雖然我們無法改變旁人的想法,但可以從自己開始,這邊2個方法是在跟孩子互動時的心法:

1、容許犯錯

養成創造力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公式,因此在這個過程中,犯錯是不可或缺的。這個連我自己都覺得很困難,因為總是想著保護孩子免於失敗。

但為什麼覺得失敗不好? 這個小失敗難道等於整個人生失敗嗎,還是可以把這個失敗想成是一個個改變的契機,經驗到失敗的原因是什麼,下次可以怎麼做會更好。

重新定義失敗,不再把它視為負面的詞彙,下次孩子嘗試新事物時,記得克制一下自己干預的衝動。

2、對談與互動

現在的孩子因為共讀的推廣下,漸漸的養成閱讀的習慣,大量閱讀可以認識新的知識,通常孩子在學會注音後,可以漸漸的進行獨立閱讀。

對我來說,一方面覺得很棒,他可以獨立看更多書,一方面是覺得終於不用一直陪在旁邊,可以好好偷懶一下。

一開始真的是覺得很好,要借多少書都借給他看,總覺得看愈多愈有知識(?),但也讓我不禁想,他真的都有了解嗎? 於是問了裡面的內容大概是什麼,卻回答的一知半解。

覺得這樣好像行不通,後來開始嘗試在生活中問問題,看看他能不能從腦袋中提取一些答案出來,如果我不會的話,也會跟他一起去找書來看。

提供機會讓孩子問問題或是發表意見,都是可以增進創意和想象力的方式,現在共讀對我來說,不只是認識世界學習知識的工具,也是思考與對話一種很好的方式。

當然對談與互動並不侷限在共讀,可以是任何時間、地點都需要被鼓勵開啟的,鼓勵質疑事物、問問題並表達意見。

培養孩子創造力與想象力的非結構化遊戲

有許多遊戲及方法可以幫助培養孩子的創造與想象力,包括讓孩子看圖說故事、到新地方、玩新活動、引導思考、用多個角度看待事物以及進行假裝遊戲等等。

其中特別想介紹的是非結構化遊戲的概念,美國心理學會(APA)和加拿大公共衛生協會(CPHA)都強調非結構化遊戲對發展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性。而美國健康與體育教育協會(Shape America)建議學齡前兒童每天至少進行一小時的某種形式的非結構化遊戲。

什麼是非結構化遊戲? 

非結構化遊戲是指沒有固定規則、沒有特定目標、沒有具體的任務,以及沒有事先設定的指令和方向的遊戲。在這種遊戲中,孩子們可以自由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,從而在遊戲中體驗到愉悅和成就感。

玩高 (play with height) 

簡單說就是讓他們爬高玩高,去發展探索和冒險的精神。有些人會擔心爬高太危險了,不要爬高。所以才需要父母提供安全的環境,並在身邊陪伴。

有幾項爬高運動,公園裡的攀岩、從高往低滑的神索、讓小孩坐在肩膀上體驗不同高視角的感覺、爬梯子,嘗試水球在高空落下的因果實驗。在這些活動的同時,也詢問他們高處視野看起來有何不同?

萬一他們總是爬高怎麼辦? 與其說這樣不行、下來、危險等話語,不如讓小孩學習評估風險,像是詢問他,「看起來很難下來,需要跟你說腳可以放哪邊嗎?」、「看來你愈爬愈高了,在上面還好嗎?」或是「你覺得在哪種地面跳起來著陸時感覺更好呢? 草地、石頭、木頭、沙子」

圖片來源:Canva
玩速度 (play with speed)

在幼兒的冒險遊戲中,其中一種最常見的玩法是高速遊戲。然而,高速遊戲也帶有潛在的危險風險,例如可能失控、滑倒或跌倒。因此,重要的是要提醒孩子要傾聽自己的身體,並注意潛在的危險。

隨著孩子玩的次數越多,他們也會更加了解如何根據自己的能力調整速度。就像攀爬遊戲一樣,高速遊戲也有助於抗恐懼,幫助孩子在其他生活場景中減少對速度的恐懼,並發展出感知意識、空間定位、平衡、執行功能、自信和風險管理技能。

圖片來源:Canva
玩鬆散素材 (play with loose parts)

之前孩子在公幼體系時,老師都會佈置很多個區域,讓孩子們在活動時可以自由選擇想要玩的區域,其中有一區叫鬆散素材區,這個名詞對於那時的我來說是個陌生的詞,默默的想說是什麼鬆散的東西,直到現在才知道這是包含在非結構化遊戲中的一種玩法。

建築師西蒙·尼科爾森 (Simon Nicholson) 在 70 年代初期發展了鬆散零件遊戲理論,當孩子們看到一組小物體(即鬆散的零件)時,他們在重新排列、設計和修補零件、創造圖案的過程中,發展出更多的創造力。

鬆散零件可以是多種不同素材,松果、樹枝、花瓣、岩石和樹葉等天然材料,或是珠子、鈕扣、亮片和羽毛等工藝品,這些東西可以很容易從家中或是大自然取得。

培養早期數學、科學、語言、藝術能力

除了排列組合之外,這些材料還可拿來學習不同的學科,像是數學、科學、語言、藝術能力,有趣吧!

數學:收集/計算鬆散素材,或按顏色、大小、形狀分類,甚至是配對相似的物品

科學:做做看簡單的實驗吧,哪些物品在水中漂浮或沉沒?如果你試圖把一個大塊放在一個小塊上面會發生什麼?不同的鬆散部分投射出什麼陰影?不同的鬆散部件由哪些材料製成,不同材料具有哪些特性?

語言:述敘他們所創造出來的東西

藝術:可用素材來創作或當成創作的工具

圖片來源:Pinterest
打鬧遊戲 (rough-and-tumble play)

孩子們喜歡打鬧遊戲,這讓他們了解自己力量的極限和遊戲的界限。他們會辨別遊戲是否變得過於攻擊性,並學習與他人相處和規則結構。這有助於他們真正識別嬉戲行為和有害行為之間的區別。

我們當然不希望打鬧遊戲變成打鬥遊戲,家長什麼時候可以介入呢? 當不太確定他們看起來是打鬧還是真的攻擊時,可以適時的詢問大家是否都玩得開心。

圖片來源:Pinterest

孩子主導的非結構化遊戲:培養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關鍵

綜合以上,非結構化遊戲能培養孩子創造力和想象力,家長要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,讓孩子帶領遊戲的進行,不需干涉遊戲的玩法。

注意這邊並不是說家長不需要注意孩子,而是家長需提供安全的環境,陪伴玩耍並在適當的時候介入,才能讓孩子在安全狀態下自由發展。

You may also like

Leave a Comment